數碼聽覺統合訓練由法國醫生伯納德于60年代后期創立的一種治療聽覺訓練程序,用于治療兒童孤獨癥、兒童多動癥及兒童學習困難所存在的聽知覺障礙。《尼爾遜兒科學》中將聽覺統合訓練列為繼結構化教育和行為治療之后的第三選擇。
聽覺統合訓練(auditoryintegrative training,AIT)屬于感覺統合治療的一種,該訓練方法是基于孤獨癥兒童的部分行為障礙可能與過度敏感異常的聽覺有關。原理是:1、通過聆聽一組經過過濾和調制的音樂來達到矯正聽覺系統對聲音處理的失調現象,刺激大腦聽覺皮層重新組織,促使他對所有頻率的感覺,減少對聽覺信號的歪曲;2、改善中樞的聽覺加工處理過程、從而達到改善行為紊亂和情緒失調的目的。
一、聽覺統合訓練的適應與禁忌癥 :
適應癥:(以下孩子適合做聽覺統合訓練)
1、孤獨癥及廣泛性發育障礙(PDD) 2、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
3、言語及語言發育遲緩(SLD) 4、理解能力低下
5、情緒障礙和情感障礙(ED) 6、聽覺敏感、聽力發育遲緩
7、學習障礙(LD) 8、精神發育遲緩(弱智)
禁忌癥:(以下的幾種情況都不適合做聽覺統合訓練)
1、有中耳炎、中耳充血的。 2、高頻耳聾的。
3、帶助聽器的。 4、有癲癇波的孩子。
5、患有精神疾病的孩子 。 6、兩個療程之間不滿6個月的。
二、聽覺統合的具體原理:
聽覺是由耳朵對聲音的感受,聽神經的傳遞,聽覺中樞的整合共同完成的。耳朵是聲音的感覺器官,聲源的振動經過鼓膜、聽骨鏈傳到內耳引起毛細胞的興奮,聲能轉換為神經電活動,聲音信息經聽神經及其傳人系統傳遞到聽覺中樞,聽覺中樞最后完成對聲音信息的識別、分析和感知。聲音的頻率被感知為音調并用每秒周數或赫茲(Hz)來表示。頻率越高音調越高。人耳能聽到20-20000Hz的聲音,但是對500-6000Hz的聲音最為敏感,大多數語音就在此頻率范圍內。分子振動的幅度被感知為響度,即聲強,用分貝(dB)來表示。正常人能聽到的最輕的聲音定為OdBHL,耳語聲大約是30dBHL,一般的談話聲是40-50dBHL。 我國規定公共場合的噪音最高不能超過90dB,而在聽力統合治療中給孩子播放音樂的音量最高為75dB。
孤獨癥患兒的聽覺系統存在功能失調。雖然該方面研究報道并不多,但較為一致的報道為孤獨癥患兒存在聽覺過敏現象。1964年芮慕蘭(Rimland)報道40%的孤獨癥兒童存在聽覺過敏現象。存在聽覺過敏的患兒常常表現為:捂耳,聽到環境中某些聲音會煩躁、哭泣、發脾氣、摔東西,躲避某些聲音,畏縮,因為噪音的緣故制造噪音等。此外,孤獨癥患兒還對某些聲音無反應,聽覺處理過程也緩慢等。由于聽覺系統功能的失調,孤獨癥患兒對周圍事物可能產生歪曲的感知,從而影響患兒的言語發育,并造成一定的情緒行為異常。一個有超靈敏聽覺的人聽到我們這個世界的聲音與正常聽覺的人是不同的,他對聲音的反應也不同,超靈敏是一種對聲音的某些音度或頻率比其他聲音聽起來強許多倍的障礙,它可以引起聽到某些頻率時的痛苦或極端不適或引起聽覺信號的總體變形。例如,一個超靈敏聽覺的患兒聽到小孩的哭聲會表現的煩躁不安,雙手捂住耳朵,或跑過去狠狠打正在哭的孩子,正像孤獨癥患者自己表述的,下雨時,雨點打在路上的聲音就如同機關槍的聲音,他聽到聲音感覺較我們正常人聽到的聲音強度高10-15倍左右。所以通常可以想象和看到,為什么孤獨癥兒童對聲音是如此的敏感并表現出強烈的反應。
20世紀90年代初期,聽覺統合治療在美國得以研究,并用于孤獨癥及其相關障礙的疾病,使有些孤獨障礙兒童的行為得到很大改善。聽覺統合治療融入了音樂治療的內容,它是讓患兒聆聽加工過的音樂,根據測試的聽力圖,過濾整合某些低頻或高頻、患兒過于敏感的聲音。
三、聽覺統合訓練的解析:
聽覺統合治療也是一種音樂治療,它是對音樂進行了特殊處理的過濾。孤獨癥兒童大多數對音樂產生偏愛,盡管他們對外界的世界漠不關心,有些甚至是沒有語言,但他們對音樂大都表現出極大的興趣,有些孩子甚至具有超凡的音樂感和超強的辨音能力,當聲音信號通過聽覺器官的神經纖維傳導至丘腦和大腦皮質系統,音樂中的音高、音強、音色這些基本元素能夠直接通過丘腦等皮下結構,使大腦機體產生自主反應,各種音響以時間為載體,在時間的過程中展示著自身有序的聲頻律動,而這種聲頻律動與大自然中一切具有生命的物體產生著異體同構的共鳴,形成起、開、張、合的有序交替與增長的生命律動,音樂中的節奏模式和曲調體系在很大程度上與人體的特征節律有著奇妙的共通。
聽覺統合治療,也是感覺統合治療的一種,該方法通過讓受試者聆聽經過聽覺統合訓練儀調制的音樂,即利用訓練儀根據患者的聽覺測試情況決定是否過濾某個音頻或降低音樂中的高頻或低頻的聲音,來矯正受試者聽覺系統對聲音的處理失調,并刺激腦部活動,從而達到改善受試者語言障礙、交往障礙、情緒失調和行為紊亂的目的。
在感覺系統中,某些神經元的興奮對其他神經元的激活產生抑制作用,被刺激的區域抑制其他相鄰的未被刺激的部位,因而超敏頻率的聲音的刺激會使內耳或大腦的某些部位的神經元興奮,而對其他的或相鄰的感受其他頻率聲音的部位的神經元產生抑制作用。因而過濾掉超敏頻率的聲音,不再刺激內耳或大腦的某些部位,而對相鄰的感受其他非敏感頻率的聲音的部位予以刺激,相鄰的、非敏感部位的刺激則可能抑制相鄰的敏感區域,并可能調整敏感區域,從而調整患兒的聽力系統。
中耳肌肉張力不足妨礙了中耳的適當功能。聽覺統合治療可訓練和強化中耳的肌肉,使肌張力正常,使聲音有效傳導。
由于中耳的損傷(如中耳炎),鼓膜張肌和鐙骨肌不能很好地共同工作以完成聽覺反射,如此易造成中耳損害。而聽力統合治療后可使兩塊肌肉共同很好地工作,完成聽覺反射。
使受訓者容易轉移注意力,并更清楚地接受聲音,從而使其能夠更好地學習聲音與行為、物體、行動及事件的關系。
小腦前庭系統為腦中感覺運動處理中心,負責視、聽、味、嗅覺等整合和處理,協調自主和不自主運動,控制平衡覺、方向感、時間感和節律等。聽力統合訓練可改善小腦前庭系統功能,從而使患兒出現一些與聽力無關癥狀的改善。
數碼聽覺統合訓練儀技術簡介:
數碼聽覺統合訓練技術起源于歐洲,最初是用于自閉癥的治療和訓練。它是通過一系列經過調制過濾的音樂和頻率,用于矯治由于聽覺處理異常導致行為和能力異常的兒童。它充分利用現代數碼電子技術,在幫助個體對周圍環境的反應性、改善個體在對聲音信息相關的認知障礙和“不均衡聽力”以及聽力過敏等方面,具有其他矯治方法所難以媲美之處,成為兒童聽覺統合訓練的首選。
為幫助越來越多的自閉癥、多動癥、智力障礙、學習困難兒童解決聽覺統合失調的困擾,山東國康在法國醫生G.BERARD發現的聽覺統合訓練(AUDITORY INTEGRATION TRAINING,簡稱AIT)方法的基礎上,結合國內外聽覺統合治療的先進理念,歷經多年攻關,基于工業控制多媒體平臺,應用國際領先的全頻段多點調制、觸摸智能控制及平衡調節技術,采用工控一體化設計、多通道無線信號輸出,從真正意義上做到了人機分離,操作便利性和安全性比國內外同類產品更勝一籌,更加方便宜用,效果更顯著,適應癥范圍更廣,不僅適用于言語及語言發育遲緩、弱智,孤獨癥、多動癥、注意力不集中、學習障礙、情緒障礙兒童,還可適用于同時并發耳聾癥多重障礙患者,是各級醫療康復機構開展聽覺統合治療的必備工具,為廣大特殊需要兒童帶來了福音!
數碼聽覺統合訓練儀適應人群:
言語及語言發育遲緩、弱智,孤獨癥、多動癥、注意力不集中、學習障礙、情緒障礙兒童以及具有上述病癥的耳聾患者(但需配戴助聽器或植入人工耳蝸)。
數碼聽覺統合訓練儀適用機構:
各級醫院兒童保健科、康復科、精神衛生中心、殘疾兒童康復中心、福利院、特殊教育學校